郭进拴|六十岁说【二百一十一】
- 时间:2025-01-27 10:12
- 来源:会员中心
- 作者:2855510
郭进拴|六十岁说【二百一十一】
2017年11月4日, 襄城县诗词学会组团到我市开展学术交流,参加人员有:
张 岗 襄城县诗词学会名誉会长,原县政协主席
陈景轩 襄城县诗词学会会长,原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朱天恩 襄城县诗词学会副会长,原县政协办公室主任
李福兴 襄城县诗词学会副会长,原县烟草局局长
祝金良 襄城县诗词学会副会长,原县卫生局局长
任拴紧 襄城县诗词学会副会长,襄城高中教师
杨雅晴 襄城县诗词学会理事,县育体局干部
姚 绍 襄城县诗词学会理事,退休教师。
平顶山市诗词协会主席贾宏文,副主席郭进拴、冯自海、孟宪洲、王海龙,《鹰城》杂志副主编王中甫、张金良、李谱,叶县广播电视台总编辑王国干等热情拜会了襄城县的文朋诗友,并陪同客人参观了叶公陵园、兴龙禅寺、叶县县衙,还到孟宪洲书画工作室挥毫泼墨,交流书艺。双方还互赠了会刊和图书,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互动,气氛热烈,其乐融融。
位于叶县旧县北三里的地方,原是一片普普通通的洼地,只因春秋时期楚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书画艺术家叶公的忠骨安葬在这儿,就吸引了古往今来的许多墨客骚人和海内外叶公后裔到此瞻仰凭吊、寻根问祖,写诗赞颂。
我们经叶县,过旧县,前往拜谒叶公墓冢。时至金秋,天高气爽,正是游览名胜、凭吊古人、发思古之幽情的最佳季节。
新修的叶公陵园占地两公顷,内有门楼、厢房、神道、祭台、碑廊等建筑。叶公墓冢高大,翠柏簇拥,建筑典雅,布局严谨。这里有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亲撰碑文一通。叶公墓有一大奇观,站在墓顶发出声音,四周马上回应,回音不绝。
带领我们前来的叶县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冯自海先生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叶县通,他一边领我们参观,一边介绍道:叶公本姓沈,名诸梁,字子高,出身楚国贵族,于公元前524年受封于叶,因当时楚国的地方行政长官皆称为“公”,故沈诸梁在到任之后便以叶为姓,史称叶公,成为我国历史上叶姓第一人。当时的叶地,是楚国最北方的一个重镇,也是诸侯割据的中心地带,连年的战争使当地百姓离乡背井流离失所,身陷水深火热之中。同时,叶地周围列强林立,一旦叶地失守,那么来犯之敌就极有可能以劈竹之势南下,危及到整个楚国的社稷存亡,故有古史称此地为“方城之外蔽也”,足以见其在楚国诸城之中的重要地位。
叶公到这里以后,为了稳定民心,一方面劝农桑,兴水利,发展农业,而且他带领民众所修的东西二陂,即两个小水库,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田小流域治理工程,比秦人所筑的郑国渠还早200多年,至今遗址尚存。在2500多年前生产力和技术水平都比较低的情况下,两陂所蓄之水就可灌溉田地数十万亩,使绝大多数农田都可达到旱涝保收,可见工程的浩大。同时,我们不能单看这两个水库在发展农业时所起的重要作用,还要考虑到它所发挥的军事方面的作用。叶公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所以他在率领民众修筑二陂时绝不会忽视这道屏障对内城所起的保卫作用。另一方面,再加上叶公以其深远慎密的头脑,做出了以和平友好的态度来协调和促进与周边国家的联系这一举动,为叶地赢得了长时期的安定,不仅繁荣了叶地的经济,也为整个楚国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