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问题青少年”的涂鸦艺术家
- 时间:2021-02-23-15-41
- 来源:全息网
- 作者:本站编辑
在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一些被压抑的阶层,借助涂鸦这种方式,在大街小巷的墙壁上进行涂鸦,发泄内心不满以及情绪。这种基于心理冲动创造出来的涂鸦作品,带有强烈的反叛色彩,具有反传统、反社会的倾向,表达了他们反抗体制、表达不满、控诉社会的态度。无论是他们涂鸦的场所,还是涂鸦的内容,都表现出很强的针对性和反判性,这无疑会对公共空间、城市环境形成一种冒犯。
涂鸦艺术家大多是劳动阶级的后代,并且大都具有较强的反叛意识,即我们所说的"问题青少年"。"问题"可以做两方面的解释:一方面,他们有问题意识,这使他们涂鸦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时效性、针对性和挑战性,提出有价值"问题"是对现实最强烈的批判方式;另一方面,它们本身就是问题的载体--吸毒,斗殴,奇装异服,神出鬼没,露宿街头,另类聚会。这样一种人群的存在,本身就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作为涂鸦艺术家,在充满禁忌的空间发出自己的声音,除了具备相当的胆量,精神状态是其创作源泉所在,也是其挑战即成惯例的动力所在。下文列举三位美国涂鸦艺术家的精神状态的一个层面,
基思·哈林:越界的兴奋
我一直对一张基思·哈林的照片感兴趣,照片中的基思·哈林攀援于铁丝网墙上,目光警觉,动作敏捷、紧张。"墙"显然是边界的象征,对边界不停的触犯,正是我所理解的涂鸦艺术的题中之意。哈林这张照片表现了涂鸦艺术家应具有的品质:反叛、不停止的触犯,对惊恐不安状态的情有独钟,对既定事物的警觉,对超越边界、跨越禁忌所带来的兴奋的沉迷。
让-米歇尔·巴斯基亚:疏离于社会的生存状态
巴斯基亚童年就擅长阅读,但高中时离开了学校,很大程度上依靠自学。17岁时,他就离开了家庭。1977年至1979年,他一直居无定所,很多时候露宿街头,有时候住在废弃建筑或朋友家里。1980年,巴斯基亚在反正统文化的"时代广场展"中脱颖而出,此后声名鹊起。尽管来自街头,但巴斯基亚身上却极少有"暴富"后的忘乎所以,"他的工作室里只有一台简陋的电视机和床,地上就是艺术史的书籍和画册,画挂满了四壁。"1987年,安迪·沃霍尔遭枪击去世后,巴斯基亚深居简出。1988年8月12日,巴奎斯特因过量服用海洛因去世。
戴维·沃伊纳洛维克茨:不被接受的过去经历与时下创作
"我觉得我的整个生命就像是从社会边缘之外探究社会的情况,我遇到了如此多的事情,那都是被认为应当受到谴责的事情--同性恋或者是在孩子时做过的男童妓,又或者是缺乏教育。我的这一生都一直企盼着被这个世界所接纳,但是……我唯一能被接纳的途径就是要否定我所遇到的所有那些事情。在我被确诊得(艾滋)病的那一刻,我就完全放弃了这种奢望。我开始意识到,那些我不能被接纳的地方,还有我与众不同的生活道路,正是我生命中最有意义的部分。我可以把这种异化当做一种工具,去表现一种真我的感觉。"(戴维·沃伊纳洛维克茨自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