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岳归来——历经七届的杭州·中国画双年展如何重新出发?

  • 时间:2023-04-28 09:10
  • 来源:艺术中国
  • 作者:艺术中国

第七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

第七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

2023年4月22日,“五岳归来——第七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启幕。本次展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国美术学院主办,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浙江画院联合承办。

第七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开幕式现场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秘书长马锋辉,浙江省人大常委、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钱晓芳,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主席高世名,中国美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王平,浙江省文联党组书记处领导赵晓刚、张赛飞,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沈浩、党委委员兼组织统战部部长徐国强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浙江省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吕伟刚主持。

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文联主席许江致辞

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文联主席许江谈及今次以“五岳归来”为题的杭州中国画双年展,彰显绘画者与山河游览的关系。杭州中国画双年展已历七届,前六届聚焦中国绘画的型制,切入写意、长卷、册页、中堂、屏风、雅集等原生的观赏生态,来审视中国绘画当下的创生之道。“五岳归来”看似跳出了型制的框架,其背后强调写生,强调生命的洗礼,这种审视根源的方法却依然相同。五岳归来,浩然而兴怀。五岳归来,飘渺而虚灵。“那五岳虽辽远,却只若家山。那里掇积着山水兴发的故事,跬聚着陶养人心的无穷境界。无论是浩然兴怀还是飘渺虚灵,绘者置身于山水之中,无限地孤独,又无限地丰沛。那山、那水与人都退至共同的深处,那里浸润着一切生长者的根。”

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马锋辉致辞

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马锋辉表示,此次展览作品所展现出“执古之道,与古携新”的艺术品质,彰显了当代中国山水画艺术家以传承中国艺术精神为己任的文化理想和社会担当。参展艺术家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现代的审美意识、创新的艺术观念,大胆探索对中国山水画的图式语言、技法意境,不断挖掘和丰富中国画的时代内涵与精神意韵。“它的成绩突出,成果丰硕,令人瞩目。”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主席高世名致辞

“本届双年展以‘五岳归来’为主题,不只是针对山水画,也就是说,不是‘人山花’分科意义上作为绘画题材类型的山水,而是指向一种中国人独有的世界经验。山水成为中国人心灵的一种羁绊,一种永不穷尽的源泉。我们邀约全国画界39位同道,以三山五岳为道场,投身神州大地上的名山大川,师法造化,格物致知,沉浸式地观照大自然的万事万物,全身心地参悟山水世界的无情说法。我们所关注的,不止于中国画的观照之法,也是中国画的成象之道。”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主席高世名说。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本届双年展策展人张捷致辞

在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本届双年展策展人张捷看来,“五岳归来”体现的是一种人与自然相往返的境界,揭示画家直面人生、直面自然、直面生活的态度和精神。“这是一次以融入自然、直面人生为主体面貌而具有多元形式语言的艺术盛会,它将为当代中国画的艺术创作与可持续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

画家代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丘挺致辞

画家代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丘挺在发言中提及,此次参加双年展艺术家的作品,既有对中国画题材外延的拓展,也有对流变不居的造化的体认;有在材料和绘画语言上的开掘,也有对水墨形式的前沿探索,展现出水墨领域异彩纷呈的样式,参展艺术家各自以其沉潜创获,向中国画的诗性精神致敬。

浙江省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吕伟刚主持开幕式

杭州·中国画双年展,是国内率先推出的国际化中国画单项展。十三年来,通过中国美术家协会与浙江省各级部门的鼎力支持和联合打造,目前已成为当今中国画坛规格高、影响大、传播广的知名文化品牌。

嘉宾观看展览

山水以形媚道,以象应天,于岁月遥永间探造化之幽秘,是中国人独有的世界观的艺术。第七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以“五岳归来”为学术主题,共展出24位特邀艺术家与15位青年艺术家的228幅作品。展览将带领观者奔赴广阔天地的大好河山,深入中国画史的核心现场,体认自然造化的神变无穷与天光云影;也将为当代中国画的艺术创作与可持续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

展览现场

岁月山河,万物生长,山岳的崇高、神圣、鲜活是丹青造化者与天地相往还的源头活水,观物与体象不相为碍,于是乎有了丘壑内营、落墨写心的笔底乾坤。千年画史中,无数先贤在绿水青山之间领略天地造化的媸与妍,于聚散浮沉之际感悟人间万象的常与变,成就了一个无限丰富的山水世界。或崇岳之上,峻拔壮阔,巍峨雄强;或疏林远岫,溪流纵横,平淡冲和;或山河岁月,人间烟火,蹉跎履痕。或丘壑幽暝,层峦叠嶂,沉厚深邃;或山鸣谷应,花草肆意,生机盎然。我们在俯仰之间认知艺术本源、在日积月累中形成心目俱会、在风雪雨晴中体验生命活力,会天地与本我,融创造与心象,于行道、体道、悟道中求真、求本、求心,从而建构独立之艺术精神。

展览现场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天理往返而归乎心源的中国山水精神,具有包容世界万物的智慧与品格。如果说天地万物是情感生发的本源,是山水人文的生命关怀,是自我精神的无限超越,那么“五岳归来——第七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则是天道精神和宇宙情怀的心灵回归。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自2011年首届启动以来,杭州·中国画双年展始终秉持“回眸世纪发展之路,创新国画学术话语,重建当代文化联系,再造东方艺术高峰”的学术宗旨和独特的展示方式,力图打造当代中国画创作型的创新平台、研究型的学术平台、文化型的展示平台和全民型的美育平台。从第一届“意之大者”、第二届“长卷视界”、第三届“辑页掇英”、第四届“正大气象”、第五届“和风屏山”到第六届“雅集兴答”,历经长卷、册页、中堂、屏风到雅集……杭州·中国画双年展囊括了国内外中国画坛老中青256位画家的共同参与,书画名家、新生力量和精品力作齐聚一堂,几代人的翰墨丹青铸就了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新篇章。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期间,展览还将通过面向专业人群的主题学术研讨会,面向杭城中小学生的“身边的艺术课堂”等方式,在建构中国文化软实力与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事业中贡献艺术力量。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2023年5月22日。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当日下午,“五岳归来”第七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研讨会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二楼圆厅召开。研讨会以“五岳行迹·笔墨纵横”为主要议题,以“崇岳之上”、“山鸣谷应”、“山河岁月”为三个版块。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现场

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马锋辉,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浙江省美协主席高世名出席会议并致词。研讨会各个板块分别由中国美协理事,浙江省美协副主席,浙江画院院长茹峰,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王平,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张捷,三位策展人,以及策展助理艺术学理论博士、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教师沈临枫主持。近三十位参展艺术家出席会议,共同探讨中国画中的山水意蕴与笔墨间的传承创新。

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马锋辉致词

马锋辉对历届双年展的发展做了简明扼要的梳理,并对本届双年展“注重传统文脉传承和时代的发展”表示认可。他认为,当代艺术家要坚持守正创新,勇担时代和人民赋予的职责使命,努力开创中国画创作的新局面。一是要注重以精品奉献人民,以更多的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二是要深入研究当代中国画面临的时代课题,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语境当中来探索未来的发展,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中寻找现代转型的新格局。三是要挖掘培养青年中国画骨干力量,让下一代年轻的艺术家成长起来,让他们真潜心、下真功夫、练真本领,为新时代积蓄青春力量。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浙江省美协主席高世名致词

高世名认为,此次第七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其实是一个新开始,是一种新尝试。自本届起,双年展不再以型制为策展思路,这是新开始。能否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变成中国画界代际传承培养新生力量的平台,这是新尝试。高世名提出以艺术运动的方式来推动中国画双年展。提出在艺术史上一些重要的山水文化绘画艺术的发生之地,建立研学基地的可能性,从而形成一种沉浸式的研学学习。第二点,高世名对“五岳归来”这一展览主题进行了进一步解读。山水是中国人的世界经验,并不是一种单纯的绘画类型。山水实际上是人物、山水、花鸟共同发生,共同在创造的一个现场。第三点,高世名谈到中国画的时代性问题。怎么样画出新时代的新山河?作为今天新时代的中国画家,我们要找到我们的绘画动机。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策展人张捷主持会议

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联合策展人王平主持会议

中国美协理事,浙江省美协副主席,浙江画院院长,联合策展人茹峰主持会议

艺术学理论博士、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教师,策展助理沈临枫主持会议

第一板块·崇岳之上

特邀艺术家高世强发言

高世强从一个当代影像艺术家的角度,分享了自己对中国山水精神的认识。在山水行动的游观过程中,在实际拍摄的过程中,高世强发现,事实上山水精神、山水文化代表的是一种世界观的艺术,而焦点透视的镜头恰恰是另外一种世界观。高世强在做的当代影像背后的逻辑反而是非常中国山水画的文化存在。因此他的实践也为现场的中国画家们带来创作上的引导与思想上的启迪。

参展艺术家杜松儒发言

杜松儒提出,作品最关键的核心问题是人的问题,主要是中国人如何用自己的语言,表现自我的一种心性和轨迹。他分享了自己在创作过程中对如何用当代的水墨表现东方的意味,如何用自己的语言表现东方精神的思考。

参展艺术家陈平发言

陈平认为,山水写生能够更有叙述性地带领学生师古人、师造化。一个画家若能对真山水去研究,那么其研究出的创作方法,是受用终生的,也可能是其一生的语言,是很好的教学实践的方法。

参展艺术家徐龙森发言

徐龙森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经验与感悟。他认为山水也好,人物也好,花鸟也好,可能都和我们对生命本体的理解和体验有深刻的关系。中国的山水源远流长,是我们学习的必然过程,但是这个必然过程不应该来左右我们,最终左右我们的是我们自身对自己生命的思考。

参展艺术家何加林发言

何加林提出,对山水画的观赏有两个层面的审美。一是题材之美,二是语言之美。对于山水创作,他从山水体验、山水隐喻、山水修行、山水命题、家园系列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作为山水画家,山水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亲身经历的,才会有情感对应。其次是山水隐喻,我们格山水之物,也是山水在格我们自己。山水修行是指在山水间,如何让自己去体认中国文化带来的那种认知,你内心是否跟山水间产生一种共鸣。对山水画家而言,要从山水命题里面去找一种问题意识,可能你是在画一张古画,但是你并不是一张古画,你有新时代的观念注入。最后,家园系列是指中国人的和平理念。我们倡导的是人与自然和平共生的样态,这样一个理念我们应该去追寻。

参展艺术家林海钟发言

林海钟从中国美院教师的身份出发,分享了山水研学的心得。他认为山水是大物,仅凭“眼观”无法描绘山之真形。山水是可以游走的意境。他以人生之短表达山水之悠远,从山水中感悟人生,从自己的创作状态中阐述“五岳归来”,解读山水意境。

参展艺术家郑力发言

郑力分享了自己对于山水创作的思考,认为“五岳归来”表现是每个人的山水道场。此次展览他选择了竹子作为作品主题,这是他画山水、画园林中特别喜爱的一个题材。在创作过程中也享受到忘我甚至忘机的状态。对于笔墨语言从“有法”到“无法”再到“有法”的状态,郑力表示自己仍在努力。

参展艺术家宋帅发言

宋帅分享了自己借山水修内心的创作体会。他认为,山水是我们所见的风物,山水也是历代画家们所传下来的勾和皴,山水更是胸襟。我们借外山水,修内山河。五岳是山水,它又不仅仅是山水,它是国人的集体的山水精神。

参展艺术家沈晓明发言

沈晓明认为,山水画的表达重要的是理念和故事,是驱动叙事的动力。他分享了自己在太行山求道时的险情以及由此引发的哲学思考,认为山水既是文人心灵的寄放之所,也是生命族群生养繁衍所依靠的最基本的资源;不仅是静观的宇宙自然,更是在时空流动演进中的山河日月。

参展艺术家李杨发言

李杨认为山水本身就是一件天地间的艺术品,到生活中去是历练自己一个最好的过程。他也谈到在学习过程中,应在有古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名山之中修养身心,从而形成自己的面貌。

第二板块·山鸣谷应

参展艺术家张铨发言

张铨对于“中国花鸟画里是否需要有空间”这一问题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对于“五岳归来”这一学术主题,他从一个花鸟画家的角度,解读出两种含义。一种是自然的山水,三山五岳。另外一种是中国画传统的高度。由此引发出我们怎么样来面对传统这么一个很沉重的语言。他认为,传统应当成为当代画家的垫脚石,而不是我们一生去追求的东西。

参展艺术家丘挺发言

丘挺认为,在中国诗性的山水精神里,饱含着一种行动之知,这是山水与风景的差异之所在。中国文化里面包含着各种可能性——它的日常性,它的行为性,就像一种雅集的仪式感,超越性,兼而有之。我们在一个庞大的传统资源的文本里,如何以今人的话语来重构它,这是需要我们这代人做的。当然里面可以延伸出很多东西,比如我们重新激活一种当代人的雅集,我们对某种传统的母题进行当下的重构,和以天地宇宙相关来定方位的五岳的合法性的认知等等,这些都值得探讨和研究。

参展艺术家叶芃发言

叶芃对于花鸟画的空间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在我个人的探索里面,我先从禅宗里面先从菩提心延伸出对于时空领域的一种变化。再延伸出这个领域里面道家对于心在作乱,还有逍遥游绝对与相对的大小,还有时间与空间的相互关系,延伸出空间关系,把这些糅合起来,我所面对的空间更广阔,可以是宇宙空间的。通过这种物象的大小,还有空间的变化以后,营造出一种现代花鸟画的一种观念,但是对于传统的艺术精神是传承的,在于现在的多元化的审美下,它是有可以继续拓展的空间,这也是山水画的艺术精神对现代花鸟画的促进。”

参展艺术家徐钢发言

徐钢分享了自己对于“五岳归来”的“冥想”。他认为,这一主题形而上可以天人合一,形而下可以具体指某座名山。他以自己在华山、黄山写生的经历为例,以亲身经验分享写生对笔墨语言、画面处理等创作上的影响。

参展艺术家韩斌发言

韩斌分享了自己在泰山创作此次参展作品的过程。平时喜欢山,更喜爱幽深、安静、神秘、层层渗透的感觉的韩斌此次创作了山谷作品,与山鸣谷应的主题相契合。

参展艺术家何士扬发言

何士扬以五岳大帝作为此次参展作品的主题。他认为,中国人对山的神圣的表达,一个是用山水,另一个是神化的表达。苏东坡说人物为神,山水为圣,圣大家还偶尔能理解,因为美好;对神的层面我们认识的很少,他对此仍在探索。

参展艺术家刘海勇发言

刘海勇就“以我格物”和“以物格我”进行了探讨。以我格物,一是要师造化,以小见大之精巧,从这个角度体现造化;二是要师古法,草木有情无情,有常无常;三是格生物,格了之后如何致知。以物格我即超越真花真树,以大观下的豁达之情,养天空浩然之气。要以学术共同体的核心价值观和统一的学术标准来认识师造化、师古人当中的运动,要以历史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它的进步。

参展艺术家陈明坤发言

陈明坤从对太行山的创作经验出发,分享了自己的三点创作感受。第一,在取势上一定要气势撼人,能够千岩竞秀。第二,创作中如何做到气象万千,如何做到天地宽。第三,画面的意境,如何做到逸趣横生,气象纷呈。

参展艺术家张淳澈发言

张淳澈分享了自己读到“六经读尽方拈笔,五岳归来不看山”这一对联时的思考。他认为,如何将读到的书、看到的景跟自己自身的体悟能够联系起来,对于创作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

第三板块·山河岁月

参展艺术家盛天晔发言

盛天晔分享了自己关于山水画和人物画的一些思考和理解。他认为山水画中应该有人的存在,这个“人”并不是点缀人物,而是指作者自身的存在。同时,人物画也应该是山水中的人物,两者相辅相成。绘画的最终目的是修炼自身,进而去观照世界,这样的画作即使过百年之后仍然有着传递信息的价值。最后,他提到人与山河共高地,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依存。

参展艺术家张迎春发言

张迎春谈了自己对于“五岳归来”这一主题的理解。“五岳”是外在的世界,是一个自然、山川、湖泊的形态。“归来”,是内心的感受,是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一种情绪。“五岳归来”虽然不仅仅是一个自然山川的东西,更有生灵百态形象的一种包容性。

参展艺术家陈雷发言

陈雷浅谈了自己对山水画的理解:山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思想图景,集自然与人文于一体。而作为青年艺术家,既要对传统山水画有尊重和信仰,也要注入时代的创新元素。

参展艺术家蔺洁青发言

蔺洁青解读了自己的参展作品,分享了自己创作当时与展览当刻的体悟。她认为一张创作应视为一张复杂的大系统,如形象参照系统、专业本体的技法语言系统、素描关系的用光系统以及内容构图的信息系统等等。创作者既要掏空自己,为创新出发,又要承载画统,不能轻忘所学。

参展艺术家张大箴发言

张大箴分享了自己创作参展作品《山幕》时的体会。他曾多次去祁连山进行写生。他认为,写生能给他带来一种比较适当的不正确感,那种不正确感所产生的毛边让他的画面比较有生命力,或比较有自己想表达的趋向。最终他采用多次写生的方法来加深自己对祁连山的认识,并坚定了自己想要表达的、确定的视觉感受。

参展艺术家范阳子发言

范阳子谈了此次展览作品的创作体悟。他从自己家乡的华山为切入点,谈到回归自然山水,以山岳为道场,在观照自然万物的同时,临摹经典中的笔墨经验,最终回归到师古人、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路径。

研讨会嘉宾合影

研讨会上,主办方领导与参展艺术家都分享了自己对这次展览内心的感受。杭州·中国画双年展经历了13个春秋,始终秉持“回眸世纪发展之路,赓续传统文化脉络;标新中国画学语境,再造东方艺术高峰。”的学术宗旨,力图打造当代中国画创作型的创新平台、研究型的学术平台、文化型的展示平台和全民型的美育平台。相信在与会领导及艺术家的鼎力支持与共同努力下,杭州·中国画双年展能够不断开拓创新,为当代中国画的艺术创作与可持续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本文图片由中国美术学院提供并允惠使用)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原作者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责任编辑:方婷)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五岳归来——历经七届的杭州·中国画双年展如何重新出发?,作者:艺术中国,来源:艺术中国,来源地址:http://art.china.cn/txt/2023-04/27/content_42350780.htm)





大家都在看

最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