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元版画中的劳动与情感

  • 时间:2019-06-10 17:50
  • 来源:网络
  • 作者:未知
  1938年,一个19岁的岭南少年只身来到陕北,眼前的一切都是那样新鲜,他为此兴奋,创作了许多描绘陕北农村生活、劳动场景的版画。这个少年就是古元。作为版画先驱,古元和广大版画家一样,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响应鲁迅先生的号召,用刀笔利痕宣传革命。然而,古元的艺术表达方式却有着些许不同:他主要把关注点放在边区人民的劳动和生活上,创作出诸如《运草》 《减租会》 《离婚诉》 《练兵》 《部队秋收》 《哥哥的假期》 《拥护咱们老百姓的军队》等代表作。因此,有观点认为古元与同时期描绘“战火纷飞”的画家相比缺乏革命精神;加上受到柯勒惠支的影响,古元版画中的大面积阴影也不易被当地百姓理解。的确,古元的民族意识更多表现在描绘农村生活,力群先生因此赞扬古元,从对生活的热爱出发,表达了最纯粹的美。
  今年是古元先生诞辰10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日前,中央美术学院举办了“革命与艺术——纪念古元诞辰百年学术研讨会” 。古元之女古安村在会上回忆了父亲叙述的陕北经历。她表示,父亲在农村时真正融入了乡村生活,他每到一处就与当地的农民一起种地,在劳动中体验他们的喜怒哀乐。比如古元创作于1942年的《逃亡地主又归来》描绘的就是典型的农村情景。有别于日常的写生创作,这幅画不仅反映了农村的政策运动,同时隐喻着古元站在农民的立场。对于此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李公明分析,古元在《逃亡地主又归来》中用整齐、宁静的窑洞为背景,其实暗示着地主归来时的平静,隐喻着党在延安实施统一战线政策的成功。由于古元长期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作,因此他对于地主同样保持着警惕性,但古元处理作品时并没有用刻薄的艺术语言去描绘地主,而是表现得十分平和,这也是古元善良的表现。古元在画作中尽情地表达着温暖的人文关怀,其子古大彦回忆:“儿时跟着爸爸出去画画,他有时候闭着眼睛构思,我就会做一些动作逗他。有一次,我把斗地主的姿势夸张地做了一遍,父亲看了只笑着说了一句‘其实他们也都是人’ 。 ”
  一方面是天性善良,另一方面是长期生活在陕北对当地百姓的情感,使古元把生活中得来的艺术最终引向了升华。对待农民,古元始终保持着持续的关心。比如,古元在创作《逃亡地主又归来》时其实已经离开了当地,但离开后古元一直关注《解放日报》的报道。他曾在《在人民生活中吸取创作题材》中写到:“从碾庄回来之后仍然非常关心边区农村的消息,如同关心自己家里消息一样。当我看到报道绥德地区的农民斗地主,要求退回多交的地租的消息时,我觉得自己比别人对这一消息有较多的注意,就决定要把这幅图画创作出来。 ”而这幅画正是《逃亡地主又归来》 。
  当古元把陕北认定成自己的一部分时,他的版画也开始温暖感人。古元通常不使用写生稿创作,而是整合生活经历后再次创作,因此他的版画个人情感色彩浓厚,也只有在和农民的关系足够深时才能挥洒自如。1940年,古元从鲁艺毕业后到延安县川口区碾庄参加农村基层工作,这是他重要的一段生活经历。在谈及古元与碾庄农民的情感时,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后路杨表示,古元作为岭南人在陕北存在语言方面的隔阂,因此他把生活、劳动物品画成“识字画片”用来教农民识字。逐渐地,农民开始把中意的画片挂在墙上,古元在回忆中也讲过自己和碾庄农民之间许多亲密愉悦的交往经历。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副教授张少倩认为,在陕北期间,古元很多版画融合了当地年画和剪纸的风格。这时期他的作品政治表达并不犀利,而是把艺术放在中心,通过描绘老百姓最朴素的衣食住行,来表达对边区热土的情感。
  《牛群》 《羊群》 《铡草》 《家园》等木刻画是古元表现劳动生活的版画,和同时期抗战宣传画相比,它们均未直接体现政治主题,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农民的日常劳作。古元在《铡草》中将画面分成近景和远景两部分,近景是两个正在铡草的成年人,铡刀下去的一刹那构成了紧张感和运动感。远处静立的儿童和骡子,把脸贴在一起,很亲密地看着前面的成年人铡草,一忙一闲、一动一静的情景来自古元对农村劳动场景的熟悉。另一幅情感丰满的是《羊群》 。画中的羊倌一手抱着小黑羊,步伐轻快,显得喜悦,身边的大黑羊关切地望向羊倌。远景中的牧羊犬则注视着前面发生的这一切。在这幅画里,古元将情感表达从“人对动物”进一步升级为“动物对动物” ,甚至是动物对于场景、事件的主导。古元的情感和艺术形式并没有跳脱生活本身,但也正因如此,他的版画总是耐人寻味。如果对比其他风景版画就会发现,古元类似的作品更有情景性,即便是静止的花草树木、农屋村舍也好像有了情感。
  此外,古元在《运草》 《入仓》等劳动“情景画”中也传递了类似的情绪,但它们更偏向对劳动的颂扬。新中国成立前的陕北边区生活条件艰苦,地租沉重,农民的劳作充斥着平庸和劳累,但古元却从劳动里找到了愉悦。古安村表示,“父亲之所以如此向往延安是因为看过太多广东人民的疾苦:珠江上的贫苦人家只能在夜里卖粥,灯红酒绿的岸上禁止华人进入。他在广东读过共产党的报刊,当他认识到人们的生活应该是民主、自由、公平时便义无反顾地来到延安,奔向希望和光明。在延安的他像一块海绵,吸收着每一个营养因子,释放着每一个令他高兴的瞬间。 ”
  古元曾说:“我想把我经历的时代尽可能在我的版画上留下一些痕迹。 ”关注生活、关注劳动——古元认为这就是自己追求的道路。他用作品打磨了农民的生活,也照亮了劳动人民的价值感和道德感。这也是今天再看古元的作品依然能让人感到亲切和振奋的原因。

少儿画苑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来源地址:)





大家都在看

最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