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历代画虎艺术

  • 时间:2015-07-21 11:11
  • 来源:全息网
  • 作者:网络

一、人们对虎的印象 
        虎,性凶猛,震惊百兽,就是对于万物之灵的人类,也具有相当大的威慑力量。在我们祖先流传下来的语言文字中有不少关于虎的成语和俗语,如:"虎穴龙潭"、"虎视眈眈"、"龙腾虎跃"、"虎背熊腰"、"虎怒震堕"、"谈虎色变"、"虎头虎脑"、"虎虎有生气"等等。 
        人们希望自己的子女苗壮成长,将小孩取名为"虎子"、"虎妞"。古代封建帝王把自己心爱的勇将誉为"虎将"。民间喜欢给小孩戴虎帽,穿虎鞋。厅堂正中喜欢悬挂虎画,认为这样可以驱逐邪恶,趋吉避凶。据《山海经·海外篇》记载:"若害人之鬼,以苇索缚之,射以桃孤,投虎食也。"《风俗通》也记载:"虎者阳物,百兽之长,能击莺,性食魅魅者也。"所有这些都反映了人对于虎既畏惧又崇拜的复杂心理状态。虎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威武,勇猛,雄健和生气勃勃的象征。 
二、古代艺术品中的虎及画虎作者 
        虎以它自己鲜明的特点,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人们除了用语言文字描述虎之外,也用艺术手段来塑造虎。在出土的商代青铜器及玉器中,就有虎的形象和以虎作为装饰的。当时,人们将它简化、夸张和变形,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质朴、生动有趣的虎的形象。 
        到了西周、春秋时代,人们将虎画在宫门上、旗帜上,《周礼·春官·司常》中载有:"司常掌九旗之物名,各各有属,以待国事,日月为常,交龙为挤,通吊为膛,杂吊为物,熊虎为旗……"这时虎的形象,除了作为装饰之外,还有某种象征及代表意义。 
        在秦代,虎的形象常用于雕刻绘画,秦代古墓中发现的漆器上,有的绘有青龙白虎花纹,秦代瓦当上常见有虎的刻画。 
        及至汉代,画虎艺术已有很大的发展。近年来在内蒙古额齐纳河流域发现的汉代木简"居延木板画",其中的"白虎图"便是用线描手法画的一只带翼的自虎,两足作向前奔跑状,线条的轻重疾徐很有变化。尤其是添加两翼,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汉代的漆画、画像石、画像砖上都发现有虎的形象,如"龙虎斗"、"刺虎图"等。这时的画虎艺术已由单纯地描绘虎的形象,进而发展到描绘有关虎的故事情节了。在表现技法方面已能作较复杂的构图,已知抓大体大貌,并提出了不能“谨毛失貌”的理论。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不稳定,而佛教却极为兴盛,艺术便依附宗教繁荣起来。两晋画家卫协,师法曹不兴,善画道释与人情风俗画,亦善画虎,曾作《卡庄子刺虎》。南朝梁时画家张僧睬,他不仅擅长人物画,而且能画山水禽兽,曾作《吴主格虎图》。还有后梁的画家厉归真亦善画虎。虽然后人没有能看到这些画,但从画的题材看来,画家已能进一步描绘有关虎的生动细致的情节了。 
        此外在北魏、西魏的敦煌莫高窟壁画中,也有关于虎的宗教故事,这是那时不知名的画家为我们留下的画虎艺术珍品。 
        唐代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文学艺术繁荣昌盛,绘画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唐代的画种开始分门别类,并出现了各事专长的画家。但画虎的画家寥寥无几,仅相传画家李渐善画虎、马等。 
        追至宋朝,画虎的画家亦不多。据宣和画谱记载,唯有赵貌躁、包鼎而已,赵貌艇画虎不仅形似,而且气韵俱全,有草书的笔法。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意大利画家郎世宁,韶年时受到雍正的征召,此后一直在中国。他除了画皇帝肖像及战功图外,也善画虎。他将写生、解剖、透视、明暗等西洋画技法介绍到中国。他本人又用中国画的材料工具作画,成为中西合璧画法的先行者。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打破了闭关自守的局面,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去国外的留学生逐渐增多。这时国外已有了动物园,中国各大城市不久也开办了动物园,人们能有更多的机会见到真虎,此后,中国的画虎画家便逐渐地多起来了。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中国画历代画虎艺术,作者:网络,来源:全息网,来源地址:)





大家都在看

最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