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人民文学》的深情厚谊

  • 时间:2024-06-16 09:39
  • 来源:会员中心
  • 作者:郭进拴

  我是《人民文学》的忠实读者和作者,其中我创作的反映国有企业改革的长篇报告文学《磊裕烽火》在号称国刊的《人民文学》1998年第5期以整本刊物的篇幅隆重推出,我写的报告文学《鹰击长空》获《人民文学》征文大赛二等奖。我也是《人民文学》杂志的直接受益者。《人民文学》如春风春雨、阳光雨露滋润了我,成全了我,是我由一个深山沟里的放羊娃成长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圆了我的作家梦。

  从第一次投稿到现在,我已在曲折艰难的文学之路上长途跋涉了50个春秋。50年过去了,我也由风华正茂的少年,渐渐跨入了老年的行列。可我对文学事业的追求,依然痴心未改,痴情难忘,痴梦难醒。50年来,有不少曾和我同过甘苦、共过患难的文朋诗友纷纷改邪归正,回头是岸。有的下海扑腾一番,成了大款;有的踏入仕途,成了党政要员。而我却一头碰到南墙上,宁死不回头、不拐弯。无论我在文学的独木桥上走多远,我都无怨无悔无憾。文学是我生命的需要,更是我人生价值的证明。我的生命只有沐浴在文学的阳光下,才觉得生存得充实、幸福和美好!我常和我的朋友们说:“只要有捞面条吃,不饿死,就要坚守阵地,决不投降!”正像我非常尊敬的汝州籍著名画家鲁慕迅老先生在接受我采访时所说的那样:“求艺之道,半在修炼,半在悟性。修炼者,朝斯夕斯,矢志不移,甘于寂寞,安于清贫,不计毁誉,尽去杂念,作虔诚的艺术信徒;悟性者,乃对艺术真谛的深刻领悟与对艺术规律之深刻把握。”

  文学,是一种充满诱惑的事业,多少人为之欢笑哭泣,多少人为之如痴如醉。我知道:我是一个笨人,也许一辈子也写不出一篇让读者认可的好作品,成不了大器。但我仍然像苦行僧一样,心甘情愿地用肉体去撞击有着尖锐的棱角和钉子的文学大门,即使碰得头破血流,也决不后退半步……一切苦的和甜的,我都无暇回味,生活的目标完全集中到了写作上。我写啊写,写了1000多万字的稿件,光退稿、废稿就有1000多篇(部),全部摞起来,比我的人还要高,比我的身体还要重。我发扬前辈作家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恒心和毅力,一千次跌倒,就一千零一次再爬起来,愿用只有一次的生命去拚、去搏,用只有一次的生命去向厄运挑战,向一切艰难险阻挑战,在逆境中奋进,愿做高尔基笔下那只受伤的苍鹰,宁肯在不停的飞翔中摔死于山谷,也不愿在安乐窝中平庸度日。

  记得我与《人民文学》杂志的韩作荣老师第一次见面,是在1992年9月的上海,那是在《人民文学》编辑部与复旦大学中文系联合举办的青年作家班的开学典礼上,我有幸经《人民文学》编辑部推荐,成了这一届作家班的学员。韩老师代表《人民文学》编辑部作了激情洋溢的讲话,对我们鼓舞很大。开学典礼结束后,我又到韩老师下榻的宾馆进行了求教。我送上了我出版的几本小册子,韩老师说:“好!我带回去看看!”这年10月,《人民文学》又在上海举办了文学笔会,我们这一届作家班的学员集体参加了这次规格很高的笔会。笔会期间,我在上海外滩,有幸与韩作荣、程树臻老师合影留念。1994年12月27日,经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批准,我光荣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韩作荣老师第一个打电话向我表示祝贺。1997年7月,我们汝州市作家协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人民文学》杂志社发来了热情洋溢的贺信,在大会上宣读后,激起了一阵又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1998年5月,时任《人民文学》杂志常务副主编的韩作荣老师指定商震老师作了我与冯卿娃合写的长篇报告文学《磊裕烽火》的责任编辑,在号称国刊的《人民文学》杂志隆重推出了专刊,在一次与韩作荣老师夫妇、王清风老师夫妇、商震、陆健等老师的聚会上,韩老师说:“用一本刊物的篇幅,发你一篇报告文学,这在我们《人民文学》几十年的办刊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你郭进拴在《人民文学》破了个记录!来,端起这杯酒,我代表《人民文学》编辑部祝贺你!”这一期《人民文学》出版发行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郑州晚报》《河南文艺界》等多家媒体给予了宣传报道,称“作家敢于秉笔直书,针砭时弊,提出了一些触目惊心、发人深思的社会问题,呼出了国有大中型企业厂长、经理和职工们的心声,鞭辟入里地剖析了国有企业陷入困境的症结所在,一针见血地揭露了一些阻碍国有企业前进步伐的丑恶现象,多处催人泪下”。这一期《人民文学》后来被平顶山市委书记和市长看到了,破例把我从汝州市文联调到了平顶山市文联。

  2000年12月,我们平顶山市作家协会召开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我打电话邀请韩作荣老师前来莅临指导,韩老师因公务繁忙,就让《人民文学》杂志社发来了一封催人奋进的贺信。

  2002年夏天,我创作的报告文学《鹰击长空》被评为《人民文学》二等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时,韩作荣老师亲自给我颁发了大红的获奖证书,在京丰宾馆的交谈中,韩老师鼓励我多出精品,在宴会上还为我敬酒祝贺,感动得我热泪盈眶。

  2010年5月21日至5月26日,“三苏杯”全国诗歌大赛著名作家诗人采风创作活动在河南省平顶山市举行。鲁迅文学院前常务副院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雷抒雁和《人民文学》前主编、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韩作荣带领中国作协会员、《诗刊》常务副主编李小雨等21人参加了这次采风创作活动。

  5月22日上午在平安大厦会议中心举行了著名作家诗人“三苏杯”全国诗歌大赛座谈交流,韩作荣老师穿着一件褪了色的夹克衫,很随意,却也不失庄重。他坐在主席台的中间,讲话时提到两点,一是特别提醒诗人要深入生活表现生活,二是希望诗人要创作人们读得懂的作品。他的第二点明显是在批评诗歌界盛行的追逐古怪、先锋、朦胧的自我标榜的诗风。他说平顶山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大赛组委会邀请我们来采风创作,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置身这片热土,用诗歌来表现这片热土上发生的事情。座谈会后,我们在走廊迎面相遇,我一句“韩老师!”没落底,他就高喊:“你是郭进拴!!”我们紧紧拥抱,谈了很久很久。

  5月的鹰城,山水秀丽,近悦远来。“三苏杯”全国著名作家诗人采风团走进平顶山,在平顶山市掀起了一股强劲的诗歌风。

  此次采风活动是“三苏杯”全国诗歌大赛的一项重要活动。由鲁迅文学院前常务副院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雷抒雁,《人民文学》前主编、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韩作荣率团,21位我国著名作家、诗人组成了采风团。

  5月21日至25日,采风团一行走县区、进企业、看景观,聚焦鹰城发展,感受厚重文化,触摸城市脉搏,激发创作灵感。采风活动向著名作家、诗人展示了一个蓬勃发展的平顶山、文化深厚的平顶山、正在崛起的平顶山。

  “三苏杯”全国诗歌大赛,作为平顶山市举办的一项国家级文化活动,由中国作家协会、河南省委宣传部和平顶山市委、市政府联合主办,目的是传承诗歌精神、弘扬三苏文化、提升鹰城软实力和影响力。

  正如中国作协会员、中国作协创联部副主任夏申江所说,平顶山市举办“三苏杯”全国诗歌大赛非常有意义,中国作协和地方联合举办全国性诗歌大赛这是第一次。

  5月21日,采风团一行抵平当晚,市委、市政府在平安大厦举行了欢迎宴会,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唐飞作了市情介绍,热情邀请各位作家诗人多走走多看看,为平顶山留下更多的诗歌精品。

  5月22日上午,采风团一行与我市部分作家、诗人座谈交流。听说雷抒雁、韩作荣和中国作协会员、《诗刊》常务副主编李小雨等著名作家诗人来到平顶山,我市不少诗歌爱好者慕名到平安大厦会议中心三楼会议室旁听。座谈会上,韩作荣老师作了精彩的发言,他认为平顶山的三苏文化得天独厚,在我国文化历史上的地位无可替代。座谈会结束后,我市诗歌爱好者纷纷围住诗人虚心求教,合影留念。

  5月25日晚,在采风活动结束时,市委领导专程赶到鲁山县下汤镇皇姑浴温泉大酒店会见并宴请采风团一行,与作家诗人们就平顶山与诗歌话题亲切交谈。

  采风团对我市举办“三苏杯”全国诗歌大赛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说,举办“三苏杯”全国诗歌大赛,体现了平顶山市委、市政府重视文化发展的真知灼见和长远眼光。

  在采风过程中,作家、诗人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想不到”——想不到平顶山的文化这么厚重,想不到平顶山的经济这么发达,想不到平顶山的风光这么秀美,想不到平顶山的人民这么好客。

  采风团一行在我市先后参观游览了香山寺、新城区、三苏园、汝州市汝瓷博物馆和汝瓷有限公司、中平能化集团一矿和帘子布厂、平高集团、尧山等地,我市厚重的历史文化、美丽的风景名胜给作家、诗人们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他们对我市国有大型企业的现代化水平和城市建设取得的成就赞不绝口。

  采风团一行每到一处,都兴致勃勃地仔细听、认真看,时而为眼前的美景所陶醉,时而为意想不到的发现而高兴,时而沉浸在与古圣先贤交流对话的思绪里。

  5月23日上午,在郏县拜谒三苏园时,作家、诗人们神情肃穆,仪态庄重。韩作荣说:“而更多的人到这里拜谒,是因为苏轼的缘故。这里,也是诗与精神的繁殖之处。”

  诗歌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诗歌的灵魂。

  几天的采风活动,让采风团一行切实感受到了平顶山文化的魅力和实力,感受到了平顶山市委、市政府加快文化建设的信心和决心。参观游览的文化景观、城市亮点,不时让作家、诗人们涌出创作的冲动和灵感。韩作荣老师激情满怀地写了《苏轼布衣像》、《金蛙道》,被收入《平顶山三苏杯全国诗歌大赛著名作家诗人作品集》。他写道:“真的,至今我不知你官居几品,可你的千古名篇,诵读之时,却常常加速了我的心跳!”韩老师还为该书写了《因为苏轼的缘故》的《引言》,并出任新诗歌评审组负责人,为这次大赛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是,2013年这个秋天的早晨,这位优秀的诗人、长者就这样匆匆地走了,离开了他热爱的诗歌,他热爱的人民……

  韩作荣老师的逝世是中国文学界的一大损失,这些天不断看到全国各地诗友的悼念文字,深感悲痛!……

  此刻,写下这段文字就当是记忆,就当是悼念!韩老师走了,走得从容,走得平静,走得让人难以接受。一个朝气蓬勃、有说有笑的韩老师怎么会突然离我们而去了呢?

  韩老师的去世,无疑是文坛不可弥补的损失。他在诗歌创作上的杰出成就,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坛应有的重要地位。

  韩老师为人处世很阳光,他热爱生活、怜悯百姓、眷恋家乡。20多年来,我们情深义长,万万没有想到,过早地失去了这样一位好老师、好朋友!你说,我如何能接受这残酷的现实?

  能诗能文能文章仙岛遽邀名士去,亦和亦介亦豪爽清风时怅故人遥。壮怀犹在风云上,诗卷长留天地间。韩作荣老师的作品多次在国家和省市获奖。真可谓“桃李满天下”,“著作等身”啊!

  “育人才苦口婆心似慈母,授知识千丝万缕如春蚕。”物换星移,岁月如歌。万物换不来韩作荣老师对事业的一份执著,星晨移不去韩作荣老师热情育人的一份忠诚,岁月歌不尽韩作荣老师献身文学事业的一片真情。一份份《人民文学》杂志见证了韩作荣老师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韩作荣老师数十载呕心沥血,育就了满园桃李。

  我心目中的韩作荣老师,的的确确是一个活生生的有爱心、有血有肉的人,他爱妻子、爱儿子,爱孙女,爱同事,爱学生,爱党,爱人民,爱事业。既像运筹帷幄的将军,又像冲锋陷阵的士兵;既像横刀立马的战将,又像激情澎湃的诗人;他有着农民一样的憨厚,母亲一样的慈祥,父亲一样的宽厚,又有着儒将风度和大丈夫的气概。韩作荣老师的一生,经历了太多太多的苦难,他善良、坚强、决断、深明大义。当灾难接踵而至时,他毅然承担;在遭受挫折时,他不屈不挠,顽强拼搏,向命运挑战。他在善良、隐忍和包容之外,也有着男子汉的侠义与豪情。我被韩作荣老师的人品和文品深深地打动了!他身上的道德力量是震撼人心的。在他身上鼓荡着浩然正气!

  韩作荣老师忠诚党的文学事业,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千山万水。

  韩作荣老师的作品生动形象,栩栩如生;追忆往事,感情充沛;抒发感情,情真意切,使读者如临其境,在美的艺术享受中,潜移默化,受到启迪。

  韩作荣老师奔走鹰城大地,博览平顶山山川名胜、了解平顶山风土民情、目睹平顶山建设成就之后,以深厚的感情、浓重的笔触再现了平顶山的风采神韵,为宣传、开发建设平顶山立下了汗马功劳。

  韩作荣老师与人相交,是心与心的相通,情与情的相连,不趋利,不求报。

  他关心同志是由本来的人性中的善性所致。作为一个闻名全国的编辑、作家,他是在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作为人,他是在尽人对人的爱。如果说有什么动机的话,那就是为了让生命少一些负荷,多一些轻松;少一些烦恼,多一些愉悦;少一些酸苦,多一些宽慰;少一些萎靡,多一些精神。

  韩作荣老师游遍了祖国的好山好水,他的文章又是案头山水。这些山水,还包括大地上美好的人物事物。他的作品告诉我们,他是一个很入世的人,他十分关注苍生百姓的忧乐冷暖,钟情于底层产生的伟岸超拔的人物,牵挂着亲情友情。他眼中的人物和自然界的山水花木又是相互沟通互为象征的,在审美上,在精神品格上。

  我心目中的韩作荣老师,拥有诗人的胸襟。他虽然不是个骑马打仗的英雄,可他拥有英雄的胆略和骨气。

  在韩作荣老师身上,既有品如松石的一面,他还有另外的一面,那就是人若秋水的一面。他的品格似松石,他的情操若秋水。这正是:“品如松石香在骨,人若秋水玉为神。”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老师——韩作荣。

  作者简介:

  郭进拴,笔名智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工作委员会主任,《智泉流韵》原创文学公众平台总编辑、创建人,《文艺界》杂志总编辑,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出版《湛河大决战》《磊裕烽火》等专著60余部,累计发表作品3000余万字。多篇作品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文艺报》发表并获奖。1992年获河南省首届优秀文学组织工作者奖,2005年被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宣传干部荣誉称号。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大家都在看

最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