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聊斋·黄英》人物形象的思想文化意蕴,论蒲松龄的儒道墨思想

  • 时间:2022-07-19 14:28
  • 来源:百家号
  • 作者:彤陌观史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多记述精怪之事,少时读之,总会被故事的离奇撼动,产生惊惧感。但若用学术眼光细细审视,就颇有种醍醐灌顶的意味。《聊斋志异》有一别名《鬼狐传》,这一别名就已经把其内容概括了一个大概。

  《聊斋》里的故事甫一读来,入目皆是狐、鬼、精,数不胜数,但这些人物却不似传统中精怪固有的模样,反而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更有思想追求,这其中的黄英便是一个典型代表。

  黄英出自《聊斋·黄英》篇。这里的黄英和蒲松龄所刻画的众多角色实质大体一致,都属精怪之列,但同时也有不少不同之处。例如这篇涉及的思想文化,相对于其他篇目更为深刻。而除了文学思想方面,《黄英》篇里所涉及的诸子百家中的儒道墨思想,也是非常深刻的。

  一、“花中偏爱菊”,佳话传千古——浅论《聊斋·黄英》篇中人物形象的思想文化意蕴

  1.其心感天地,“精灵”来相投

  《聊斋·黄英》篇里,蒲松龄写了一个人与“菊花精”的故事。故事的男主角马子才,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爱菊人士。文中描绘他的爱菊之心时,是这样叙述的:“世好菊,至才尤甚。闻有佳种,必购之,千里不惮”。

  家中世代都喜爱菊花,到了马子才这里,就更是如此了。他一旦听说有好的菊花品种,就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采购,哪怕相隔千里也不会惧惮。

  在这里,作者着意突出了马子才的爱菊心理。受菊花这一意向和文化传统的影响,爱菊成为了很多文人雅士都有的心理特点,马子才的家庭也是受这一因素影响,对于菊花的喜爱也是非常之深,以至于喜爱之情代代相传。而马子才的爱菊比起家中世代长辈更胜一筹。这样的刻画,就给他后来所遇之事铺平了道路。

  马子才如此这般的爱菊之心,首先是打动了身边的人。他能够与“菊花精”相遇,与家中客人的推荐是有所关联的。也因为受到推荐,马子才立即选择跟随客人前往金陵寻求珍稀品种,也在这条路上遇到了“菊花精”黄英和陶生。

  其实马子才能够遇到两位“菊花精”,更为重要的因素是源于黄英和陶生的“投其所好”。因为对菊花太如痴如醉,连菊花本身都大受感动,所以主动制造了这次“偶遇”。

  其实说是他们刻意制造的,也并非毫无依据可言。原文中有一段有趣而发人深省地描写:“因问:‘贵姊胡以不字?’答云:‘时未至。’‘问:‘何 时?’曰:‘四十三月。’又诘:‘何说?’但笑不言。”

  这一段是马子才和陶生的对话。马子才问陶生黄英为何仍待字闺中,陶生回答的却是时机未到,甚至连何时成婚都了解得一清二楚。待到马子才和黄英大喜将至,陶先生在外却未曾归来。但他给黄英的信中,却是嘱咐黄英嫁与马子才。

  而日期恰好是马子才原配夫人的离世之日。可见陶生和黄英颇有能够看破未来的眼界,所以马子才和二人的相遇,想必也是在他们二人的计划当中,是二人被马子才的爱菊之心打动后的真心相付。

  2“.菊花意象”与陶潜

  陶渊明爱菊,“把酒东篱”的淡然是他的人生追求。在《聊斋·黄英》里,菊花的意象非常明显。首先,这主人公便是菊花幻化而来,直接赋予菊花灵性。再看两个精灵的名字:陶生、黄英。很容易能够快看出来,这个“陶”,大抵取自陶渊明;而“黄英”这个名字就更有深意。

  “黄”是菊花的本色,“英”则是花的意思。陶渊明《桃花源记》一文里,有“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样的句子。“黄英”就是黄花,也是菊花。关于菊花的思想文化,在传统中一直被赋予非常高洁的地位。



《菊》王思茹  7岁    选自《少儿画苑》国际少儿书画大赛


  古时“梅、兰、竹、菊”被誉为花中四君子,爱菊者数不胜数,尤以陶公见著。如今可以说提到菊,人们就自然而然地联想到陶渊明。陶渊明与菊花结下了不解之缘,爱菊者的形象也深深植根在人们的内心,他成为当之无愧的“菊花代言人”。

  《聊斋·黄英》篇其实也不加藻饰地歌颂了陶渊明对菊花的深远意义。文中说:黄英曰:“妾非贪鄙;但不少致丰盈,遂令千载下人,谓渊明贫贱骨,百世不能发迹,故聊为我家彭泽解嘲耳。

  黄英的这段话自然而然引出了菊这一意象的相关人物——陶潜,并且言语中也无意透露出了尊敬之意。黄英的所作所为,是不愿听到旁人说渊明本质贫贱,想要为他出口气。在这里,作者的态度已经借黄英之口表现得非常明显,他赞扬陶渊明的爱菊之心,也喜爱菊花高洁的花中魅力。

  《聊斋·黄英》里的黄英、陶生和马子才三个人物都有不完全相同的思想文化意蕴。黄英的结局作者并没有着意刻画,只说“黄英终老, 亦无他异”。在这里就能够看出来菊花也是淡然的。同时黄英也是位美人。开头说她“乃二十许绝世美人也”,照应的正好是菊花的高洁和美丽。

  而陶先生则一直推波助澜。此外,在故事的结尾,它变成了“醉陶”,这也刚好与本来的面目相照应,并且世人皆知陶渊明不仅喜爱菊花,而且痴心饮酒。所以陶先生的这一形象其实也是陶渊明的映射。

  还有马子才,他就是典型的爱菊人士。但在他的身上也或多或少有一些局限性和禁锢性,比如他不愿靠菊花致富。这一点相对于菊花精二姐弟来说,就显得滞后了。而这二姐弟却是具有不容忽视的前瞻性深邃思想。

  二、文章因多样思想而深刻——浅析蒲松龄与儒道墨思想

  1.儒道墨思想在蒲松龄作品中的体现

  蒲松龄生于清朝,他的一生也可谓是坎坷不平。虽拥有才学,但屡屡居于人后,没能在仕途方面取得太大的造诣。况且他又对功名有很深的期待,因此对于他来说,这一生是诸多磨难的。

  到了晚年的蒲松龄,自知自己难以在仕途中取得自己想要的结果,所以他选择自设“聊斋书屋”,在书屋里完成了他的著作《聊斋志异》。这本书是他用过往的阅历和感悟,以及他人所提供的故事传说,经过他的加工所妙笔生花出来的。

  这部小说集之所以深刻,与它本身所蕴含的多元思想是密不可分的。蒲松龄所处的时代思想文化众多。有人描述清代的思想政策是“崇儒重道”,但清代也并非以“仁爱”为主。当时的统治者曾进行思想文化施压,大兴“文字狱”,所以可以说是“刚柔并济了。

  而在蒲松龄的笔下,诸子百家文化中的儒道思想都有很好的显现。一方面受当时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有他自己独到的思想与见解。

  在儒道墨思想中,儒家思想对蒲松龄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蒲松龄能够很好的理解儒家思想,同时对儒家思想也有自己别样的看法。《聊斋志异》里有很多与此相关的故事情节。

  以《聊斋·黄英》篇为例,陶生和黄英懂得回报。因为马子才热爱菊花,所以他们竟化作人形守在马文才身旁。马文才也是仁义之人,在了解到陶生和马子才二人是精怪后,他非但没有过于讶异,没有害怕和避而远之,反而对待他们更为认真,更加具备真性情。

  而墨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在这一篇章里也有很好的体现。例如墨家思想里有兼爱精神,这篇里体现出的兼爱思想也不少。上文中所提,马子才没有因为陶生和黄英的真实身份而心生芥蒂,其实这也是兼爱思想的体现。兼爱即全都爱,马子才的泛爱思想也不可忽视。

  道家思想里的出世精神就更加明显了。陶渊明就是出世者的典型代表,这篇里围绕陶公展开了不少叙述,道家的无为思想也是非常明显的。而蒲松龄的无为思想也跟他屡试不胜的人生境遇有着很深的关联。

  2.蒲松龄思想中儒道墨思想的完美契合

  蒲松龄的儒道墨思想虽看似复杂,但其实是一个很好的结合。彼此之间不相冲突、不受影响。儒家的仁爱,道家的无为,墨家的兼爱,在蒲松龄的作品里都有显现,但并不会显得中心不突出。它们之间形成了一个平衡体,是蒲松龄内在思想的独到之处。

  胡厥文评价蒲松龄时说:“易俗劝世人。”蒲松龄把多元思想里的精髓提取出来,用以抒发自身、警醒世人,这样的独到,才使得他的作品更加深邃,兼以独特的叙述方式,才会更有思想文化意蕴。

  解读《聊斋·黄英》人物形象的思想文化意蕴,可以看得到作者描绘的不同形象的深刻之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菊花的高洁和淡然。而兼论蒲松龄与儒道墨思想的时候,也不得不被作者善于提取各思想优势的能力所撼动。这是难能可贵的。


(责任编辑:董方婷)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从《聊斋·黄英》人物形象的思想文化意蕴,论蒲松龄的儒道墨思想,作者:彤陌观史,来源:百家号,来源地址:)





大家都在看

最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