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 《乡情老更深》【八十四】
- 时间:2024-12-08 10:01
- 来源:会员中心
- 作者:2855510
郭进拴| 《乡情老更深》【八十四】
如今,社会进步了,交通发达了,信息灵通了,在绥汾河可以吃到过桥米线,在三亚也可吃到东北饺子,就连汝州这种小城市也可以吃到一些比较地道的西餐,所以吃杨楼水饺也只能是一种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在升腾的热气中,回想乡村时代那些包饺子的大姐、煮饺子的大嫂的淳厚与温婉,以及她们一转身、一回首时的体贴与照顾,还有那日渐远去的乡村的感觉……
寥寥几笔,把乡村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语调明快愉悦,带着叮咚的音符,谱上曲子,便是一曲明快的乐章,我向来是喜欢这样的句子的。
如果说,何桂英的《小河清清》是一幅泼洒自如的水墨画,那么《刘叔的面条》就是一味掺杂酸甜苦辣的五味餐。《乡恋》是农村的又一个生活缩影,疾病、婚姻、生存、价值观、认知的不同,形成村庄形态各异的生存特色,何桂英带着悲天悯人的态度,对村庄偏离朴素的价值生存观怀有深深的隐忧,也对因知识觉醒的村民感到由衷的欣慰。
何桂英的散文质朴而不乏诗意,行文流畅自然,不事浮华,淡泊宁静,用笔书写生活,用诗意的眼睛感悟生活,用稚子的心体验生活。她笔下的文字是灵动的,带着生活的气息,让你总有办法为之感动。读她的乡情散文,一开始就会触碰到了那些语言的独立特行的美感,我被她娓娓而谈的话语深深打动。虽然这些语言中,并没有堆砌华丽的词藻,也没有刻意的雕琢的痕迹,更没有故弄玄虚之态,显得十分轻松自然,形象逼真。我不得不回味乡音中朴素清新的语言,像山澗的泉水缓缓流过村头的竹林,听到了清风和小溪流动的声响。在她的散文中,像这样从描写不同角度、不同场景、不同人物和事件的语言比比皆是,彰显着她的情感个性,以致于我们读她大多数散文时也不感到乏味,也就是她呈现给读者享受的自然之美,浓郁的乡情吧。
在何桂英的散文中,大量选取一些乡村的素材和生活中特有的元素,一个个地串在一起,让读者一目了然地看到乡村的原始生态,看见乡村中特有的事物和乡事,这些元素是读者完全可以感知的,甚至是可以复制的,亲切而动人,朴实而使人遐想。她将这些零散又分散的乡村元素,灵活地通过她的语言文字组合在一起,反映出在乡村中的孩子的童趣、以及乡村人和事物的命运,由此也展开了一系列关于意象的描述和使用不同的修辞手法,展现了作者的内心活动,用诗歌该有的意象增强了文章的韵味和深度。她不只是写出了这些意象的词汇,更重要的是将这些意象给我们写出了一个朴素和丰富乡村、乡事,这些意象就组成了她不可替代的乡土情结。
何桂英的散文,在写到属于她的乡村乡情时,总是以一种很普通的语言,如拉家常,没有修饰;总是在文章中讲述着一些看似散落的事情,像一个乡村的故事大王,讲得形象真实,随心所欲;许多章节细致入微的描写,让人身临其境,领略乡村生活的恬静之美。从这些细节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乡村孩子的心灵,也看到了一个已远离故土的人的心路历程,也正是那些留在她心中的细节,让她写出了如此质感的文字;也正是那些乡村的细节,丰富了她的心灵空间。
在何桂英的散文中,几乎每篇都折射出人性的亮光。她爱乡村的老树,因为它是乡村的象征;爱树下树上的小动物,因为那是她童年的乐园;爱父亲母亲,爱村子……人性精神在她的散文中时时都流露在笔端,这也是一个人应有的责任和道义。
读 何桂英的乡土散文,很难准确地概括出几个特点,我只能在这里略谈我的个人感受,希望她在今后的创作之路上越走越远,以更多更好的散文作品回馈生她养她的那片美丽而神秘的土地。
喜欢何桂英的散文,祝她笔健文丰!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