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小作家》小学生作文赏析——艺术包裹我心

  • 时间:2024-07-10 16:04
  • 来源:
  • 作者:奚婧毓

作者奚婧毓  15岁

奖项等奖

来源《奔流·小作家》全国中小学生全息作文大赛

原文

  艺术即我,我即艺术。

  人类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从未停歇。当人类劳动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精神尽面也开始渴求更高档次的供给,艺术便应运而生。

  可能对于我来说,要我完整谈下艺术未免有些强人所难,因此此处只浅尝辄止。

  于我最近来讲,刚学完的《前赤壁斌》可能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我最爱读的一句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我看这句时总会有一种恍惚感,原来这样有关生命与永恒的话题,早就在几百年前的一个壬戌之秋被人参悟过了。这种类似于哲学永恒问题,似乎自古以来就无法被解释清楚。但近千年前苏轼的回答是:“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豁达开阔之感扑面向来。这样忘怀得失、超然物外、天人合一的大我境界,实质上也是苏轼对真喜美的不懈追求。正是这样的精神品质,已然超脱出华丽的辞藻,使得此篇文章跃升至一个新的维度与境界。那苏轼做到了吗?做到了。这成为千古绝唱从而流传至今,他的灵魂、意志与才华没有断送在数百年前的黄州大地上。不只如今的我们记住了他,自他以后的诸多文人雅士都忘却不了他。明代的王叔远“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明魏学洢记录此事后,再由清代张潮编入《虞初新志》卷十。可能连苏轼都没有想到,自己死后竟变成了一种类似文化符号的象征,成为了艺术的实体化代言人。



《艺术人生》梁梓璇  5岁

选自《少儿画苑》国际少儿书画大赛


  300多年前,徐霞客在游记中写道:“遥望东界遥峰下,峭峰离立,分行竞颖,复见粤西面目。盖此丛立之峰,西南始于此,东北尽于道州,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而此又其西南之极云。”这描述的是我们地理也刚学完的喀斯特地貌。这本没有什么稀奇的,可巧合的是我在历史课本上也发现了《徐霞客游记》这书名。“明朝后期,几部重要科技著作相继问世----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更离奇的是在几天后,我在学校图书馆找到了一本真正的、实体的《徐霞客游记》。又有一种奇异的、微妙的恍惚感弥漫在我心头。好奇心的促使下,我翻开了这本书。它介绍作者是“自幼酷爱读书,少年立下‘大丈夫当朝游碧海而暮宿苍梧'旅行大志”的一个人。它的开篇之作是《游天台山日记》,它又让我联想到了李白的“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被这一系列奇妙的联系喜得头脑发涨,精神文化的传承链在我脑海中不断相连并扩展,形成一张大网,铺天盖地地向我袭来。

  前段时间,我还随意翻阅了一下家中所藏的游国恩版《中国文学史》。本是无意之举,没想到却进入了一个如此丰盈、诗意、斑斓的艺术世界,让我些许沉迷。中国的文人,数千年来的主流道德就是以文载道、经世致用,他们不想“百无一用是书生”,他们热衷报国、热衷成就功名、热衷“致道尧舜上”,骨子里他们是将文字视为末技小道的,但他们又绝对离不开文字。文人中有做到高官的,一般会成为他们那个时代的旗帜,成为文坛盟主。也有混迹于江湖之中,写些“小文”(诸如戏曲、小说),潇洒过活的。更有满腹才华无处伸展,郁郁而终的,比如屈原,成为数千年文人的精神楷模。还有退隐归耕,悠然度日的,最典型的就是陶渊明。后来,文人中还是涌起了另一种思潮,他们不再去苦呵呵地争着为帝王服务,他们为了生计,还是要卖文,他们选择了卖给书商、卖给戏班,他们的文字基本纯粹成了文字,它显示着中国文人对政治的有意、无意的脱离,显示着中国文人对于艺术美的越发纯粹的接近,中国文人在渐渐成就着他们自己的性格。

  在近期思考“艺术”的过程中,正好看到了这么一句话:“艺术是一切情感的表现,一切生命的灵魂。”所以,表现样式并不是最重要的,能够真诚忠实地反映出世间的真理、世人的自然、生命的情趣等等,才是艺术真正的价值和魅力所在吧。


作文点评

      这篇作文《艺术包裹我心》展现了作者对艺术的深刻感悟和广泛涉猎,内容丰富,思想深邃,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作文征稿
       中国少儿艺教网首页点击【全国中小学生全息作文大赛】专题页面,直接注册、参赛,按照提示提交作文作品。


(责任编辑:王慧芳)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大家都在看

最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