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军突起的拉斐尔前派

  • 时间:2021-04-29-09-46
  • 来源:未知
  • 作者:程艳红


        约翰·米莱斯、但丁·罗塞蒂、威廉姆·亨特,作为拉斐尔前派的最早成员,他们对15世纪艺术顶礼膜拜,一方面竭力推崇那一时期的拉斐尔及其追随者的单纯唯美;另一方面,他们又以自己独特的理解,关注现实社会,描绘宗教人物,表达对生命、爱、女性、美的注视和赞颂。他们的创作被称为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前卫艺术”,绚烂的色彩、流畅的线条、动人的细节、活色生香又具有灵性的“女性”形象,成为他们这一流派的主要特征。 
  1849年9月,在正式以“拉斐尔前派”为名举行的首次展览上,米莱斯的《伊莎贝拉》犹如他们的艺术宣言:纯净而真诚的艺术,只有从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从拉斐尔和他的追随者那里才能找到。然而,他们又不止步于审美,而是在自然、历史、宗教、文学和当代生活中寻觅、突破,在艺术和思考社会时代和人性中希望达到一种极致的关注和表达。
  “伊莎贝拉”最早是14世纪意大利作家薄伽丘笔下的人物,后来被英国诗人约翰·济慈重新诗化,成为“激情、占有和暴力”的混合体。故事讲的是美丽的伊莎贝拉恋上了低阶层的罗伦佐,她的哥哥们得知后谋杀了他,伊莎贝拉发现罗伦佐的尸体后,砍下了他的头颅,装进一个罐子放在自己的房间里。
  在米莱斯的画面里,故事正在静静而有张力地展开讲述。熟悉故事的人,都在祥和的画面里看到了即将降临的一场大难。
  
  历来对拉斐尔前派作品深刻魅力的评价,都会落笔于其作品的文学性上,因为他们大多数作品的内容源自于莎士比亚、但丁、坦尼森等人的作品,以诗意的方式写实。《奥菲利亚》源自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人们熟知的奥菲利亚整日疯癫地吟唱,最后在花团锦簇的水中,消散了鲜亮年轻的生命、灵魂和爱。米莱斯在伦敦郊外萨里郡的河边写生多日创作而成。
  《夏洛蒂小姐》是亨特根据坦尼森的诗创作的画作。诗中夏洛蒂因受到巨大诱惑而打破自己只能通过镜子观察外界事物的禁忌,致使镜子破裂,诅咒就此笼罩夏洛蒂。“明镜中的景象清晰/多年悬于我眼前的明镜/世间万物显现/她看见了不远处的大路蜿蜒/还有那里河水潺潺/那些质朴的农夫/和那市场上的女孩/都从眼前漂浮而过/她挣脱了禁锢的网/她甩开了织布机/她跨越三步冲出了房间/她看到了水中莲/看到了钢盔和羽扇……突然,镜面碎裂,诅咒降临。”
  亨特的原作在此次展览中因其画幅巨大、色彩绚烂奔放、弧线缠绵、人物灵魅的姿态、眼神而给观者留下最为深刻的印象。
  特别值得强调的是,这幅《夏洛蒂小姐》可以称之为拉斐尔前派“明亮色彩”运用达到极致的作品。拉斐尔前派继承了拉斐尔派的色彩运用方式,墨绿、宝石蓝、翠绿、棕黄、橘红、淡米、嫩红等等,这些单纯的色彩,被割裂独立运用在画面上,在视觉上引发激烈碰撞。

  


(责任编辑:程艳红)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程艳红,来源:,来源地址:)





大家都在看

最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