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红色经典,传承红色精神

  • 时间:2021-07-12 09:08
  • 来源:中国作家网
  • 作者:程艳红

7月7日,由江苏省委宣传部、省全民阅读活动领导小组指导,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江苏省全民阅读办主办的第十一届江苏书展“新华书房”读书论坛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论坛以“阅读红色经典 汲取奋进力量”为主题,邀请国内知名作家、党史研究学者齐聚一堂,分享如何在阅读中赓续红色基因、传承红色精神——

何建明 中国作协副主席、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

何建明:不忘初心,三个感人至深的烈士故事

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用三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让人们深切体会到什么是共产党人的初心。

“今天我讲的第一个故事叫囚车上的婚礼。”这是何建明写在《革命者》中的故事。蔡博真和伍仲文在莫斯科相识,回到上海参加地下党工作并成为恋人,但不幸被敌人抓住,即将被枪杀。囚车来了,他们很遗憾还没有结婚。两人的对话被囚车上另外22名共产党员听到了,他们说,“我们在囚车上给你们举行一个婚礼吧。”主持婚礼的人叫何孟雄,他和夫人缪伯英是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全国58名党员中仅有的一对夫妻。众人用歌声作婚礼伴奏曲。唱什么歌呢?《国际歌》!这首歌在囚车上浓厚、悲壮、激昂。车上还有一个人是鲁迅的学生殷夫——“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翻译者,他在歌声中朗诵这首经典的诗篇。婚礼举办15分钟后,这24人就被敌人枪杀在现上海龙华烈士纪念馆所在地,这就是著名的龙华24烈士。

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中有一个名字往往不太被人注意,但何建明说,这个叫金佛庄的共产党员应该被铭记。金佛庄1922年入党,是浙江第一个地方党组织最早的三名共产党员之一。据茅盾回忆,1923年夏,按毛泽东的提议,党组织密令金佛庄“相机作反战宣传,如果他带的一营要上阵,打仗时应设法保存实力”。1926年北伐军打到九江时,金佛庄被派去浙江策反孙传芳部队,在途经南京下关时,因被英国特工出卖而被捕,三天之后被枪杀。何建明说:“金佛庄的照片在纪念馆挂了几十年,但很多人还是不知道他,这一次我把他呈现出来,他应该成为我们心目中的英雄。”

许包野同样是这样的英雄,曾担任过江苏省委书记。他曾和周恩来、朱德一起留学,在国外待了11年,双博士学位,是个教书先生。调回来时,他不叫许包野,而是叫宝尔,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同名。当初许包野在莫斯科东方大学读过这本书后激情澎湃,第二天就跟同学们说,自己改名叫宝尔。因为斗争残酷,党组织联络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宝尔回国后一时找不到党组织。在家呆了半个月,他到厦门去找弟弟——厦门党组织的负责人之一,没想到他到厦门不到3个月,弟弟也被杀害,厦门的同志请他担任厦门地下党组织的书记。半年之后,中央找到他,把他调到上海担任江苏省委书记,后来根据斗争的形势又调他到河南当省委书记,在那里他被叛徒出卖,英勇牺牲。

“在我的心中,党的历史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一个又一个共产党人,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可以和平、富足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何建明说,“我们学习党史,不是简单地说概念、学名词,记住时间、地点和人物,我们要更多地了解那些早已远离我们的、那些我们可能听说过或没听说过的人,为了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翻身做主人,付出了什么。”

章剑华 江苏省文联主席、 知名作家

章剑华:大江之上,书写无私奉献的“大桥精神”

江苏省文联主席、知名作家章剑华以《中国脊梁——长江大桥建设的人和事》为题,讴歌祖国建设者挥洒汗水智慧的奋斗实践,体现为建设国家而攻坚克难无私奉献的“大桥精神”。

近年来,章剑华创作了《大江之上——长江大桥建设三部曲》《世纪江村——小康之路三部曲》等一系列佳作。演讲中,他以《大江之上》为切入点,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建设长江大桥过程中的人和事:上部《天堑通途》讲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我国第一座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经过;中部《中国脊梁》反映国家困难时期,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建造的第一座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历程;下部《世纪跨越》主要描写改革开放后我国桥梁事业的蓬勃发展。借助长江大桥这个独特视角,这三部书凸显了大国工业进步及民族复兴的光辉历程。

章剑华说,“大江之上”其实就是“长江之上”。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中华儿女。自古以来,人们就一直有个愿望,在长江上建设大桥,打通天堑,这个愿望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后才成为现实。在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当天,茅以升等桥梁专家非常激动,跃跃欲试要为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做一点事情,那就是在长江上建一座大桥,这个提议得到周总理的认可,得到了中央人民政府的支持。

“众所周知,长江上第一座桥,是1957年通车的武汉长江大桥。”章剑华说,半个多世纪以来,长江上已经有50多座大桥,其中江苏境内的大桥数量尤其多。最近,五峰山长江大桥公路层也已经开通,因此,在桥梁建设界有这样一个说法:“世界大桥看中国,中国大桥看江苏。”其中, 南京长江大桥更是亿万国人的骄傲。它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

2019年,章剑华开始动笔写长江大桥,他重点选择了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江阴长江大桥来写。在他看来,这三座大桥各有特点:武汉长江大桥是长江上建造的第一座大桥;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国人自力更生建造的第一座大桥;江阴长江大桥的标志性意义则可以概括为两个“跨千”:一个是跨千年,于2000年通车;一个是“跨千米”,没有桥墩,一跨过江。

对于章剑华来说,写作《大江之上》的过程,不但丰富了自己对大桥历史的了解,精神上也得到了一次洗礼。他感慨地说,长江大桥不单是交通之桥,也是经济之桥、军事之桥、文化之桥。大桥是长江的脊梁,建设大桥的大国工匠们就是中国的脊梁。我们回顾长江大桥的建设,能深深体会到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感悟前辈不计名利、甘于奉献的人格力量。在今天,在长江之上建一座大桥比以前容易,但这种大桥精神依然需要我们世世代代地继承和弘扬。

双传学 新华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 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

双传学:《新华日报》,党的一个方面军

论坛上,新华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双传学从《新华日报》历经83载谱写的“红色史诗”切入,讲述了这份被毛泽东誉为“党的一个方面军”、并三次为之题写报头的报纸,如何在烽火硝烟中锻造出鲜明的斗争性和强大的战斗力。

作为周恩来同志亲自创办并直接领导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份全国性政治机关报,《新华日报》自诞生之日起,即吹响团结抗战的时代旋律。双传学介绍,毛泽东同志在赴重庆谈判期间,高度评价《新华日报》在打退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中的表现,称赞她“同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作战一样,抵得上党的一个方面军”。

双传学从斗争精神、斗争意志、斗争智慧三方面入手,分享了《新华日报》的峥嵘历史——

一是展现出顽强的斗争精神。“七七事变”后,国民党当局消极抗日和正面战场节节败退,我们党意识到,必须牢牢掌握抗日战争中的主动权,才能团结带领人民取得胜利。这时,在国统区创办一张具有合法身份、能够公开传播党的政治主张的报纸,就变得迫在眉睫。自1938年诞生,到1947年被查封,在9年多时间里,《新华日报》始终“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占领了舆论制高点,成为我们党插在国统区心脏的一面红旗!以坚强斗争精神,打响、打赢了一场又一场没有硝烟的“舆论战、事实战、观点战、发行战、物资战”。

二是彰显出坚定的斗争意志。很多人一提到《新华日报》,就会产生“号角”与“灯塔”这样的诗意联想。“号角”一说,最初源自《新华日报》发刊词——“本报愿在争取民族生存独立的伟大的战斗中作一个鼓励前进的号角。”战场上,号角嘹亮,抗日将士前赴后继、挥洒热血;舆论战线上,号角催征,同样不乏英雄殉道的血色传奇。鼓舞正义的号角,却让国民党顽固派如坐针毡、如鲠在喉。他们颁布战时新闻检查条例,设立新闻检查局,对《新华日报》报送稿件严厉审查、无理扣押,纠集特务、流氓,冲击、捣毁报馆。但越是这样,越能激发“新华军”的斗志。

1938年7月25日,《新华日报》印刷发行了毛泽东《论持久战》单行本,引导国统区民众认识到当时甚嚣尘上的“亡国论”“速胜论”等谬误,给悲观、迷茫的人们拂去心头雾霾、指明前进方向,被国统区人民誉为“茫茫黑夜中的一座灯塔”。

三是表现出“一文一武”两相顾的斗争智慧。枪杆子是战斗武器,笔杆子是思想武器。作为党的两个“方面军”,新四军和《新华日报》同为抗战而生,始终肝胆相照,共同书写了一段抗日救亡传奇。双传学介绍,《新华日报》200多次报道了新四军奋勇抗敌的英雄壮举。“皖南事变”后,《新华日报》第一时间发声,有力声援新四军,在党史、军史、新闻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重温《新华日报》的峥嵘历史有何价值?在双传学看来,作为创办最早、报龄最长的一份党报,《新华日报》的斗争精神和斗争智慧,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研究价值,对于新征程上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也有重要启示意义。

83年前,《新华日报》吹响时代号角,发出觉醒年代的呐喊;83年后,“号角”雕塑、“周恩来像”在新华广场矗立,报史馆升级后全新开启,“新华红”有了更为具象、更有感召的历史表达。双传学表示,在建设“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百年大报新征程上,《新华日报》将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战略全局,始终与党风雨同舟、始终与人民砥砺同心、始终与江苏同频共振。

欧阳辉 人民日报社理论部哲学·科社室主编

欧阳辉:讲述好历史故事,传播好党的声音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人民日报社理论部哲学·科社室主编欧阳辉以《讲述好历史故事 传播好党的声音》为题,介绍了自己撰写的《鉴证大党百年风云——100个“千字文”故事》一书的出发点、落脚点和着力点,以及个人写作时的体会和感悟。

该书设置10个关键词,以“千字文”形式,娓娓讲述100个如诗如歌、可敬可泣的故事,呈现百年大党的风云与辉煌。“崇拜英雄、景仰先锋是我写这本书的出发点。”欧阳辉说,这本书是自己2020年2至4月间的读书笔记。当时,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正肆虐武汉。疫情期间,在单位轮岗上班的欧阳辉,利用空暇时间,阅读了许多英烈的事迹,记下了英雄们的故事,期待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英雄辈出、报效国家,战胜疫情、服务人民。“后来,武汉的疫情阻击战全面胜利,这充分证明了,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每个人都了不起’,是激励我写作这本书的精神动力。”

欧阳辉介绍,不断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是《鉴证大党百年风云——100个“千字文”故事》的“落脚点”。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精神食粮、文化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差异化、优质化的新特点。那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一名人民日报的编辑记者能做什么?欧阳辉一直在思考,他认为这其中有一个“普及与提高”的问题,“毛主席1942年在延安文艺工作(会)上的讲话提到,你想给人家一杯水,你首先要有一桶水。所以,先得普及自己、提高自己。面对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求‘真’求‘信’是第一位的,务必弄懂来龙,熟悉去脉,把住细节。为此,我认真阅读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等书籍,这也为我今年初参与《中国共产党简史》的修改,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在欧阳辉看来,“着力点”就是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而在当前,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讲好历史故事,把历史形象鲜活地还原到当下,使读者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获得启示、深入思考。

现场,欧阳辉讲述自己无意间在网上听到一段雷锋的音频。1960年8月,辽宁抚顺地区暴雨成灾,雷锋所在运输连接到参与抗洪抢险命令,他因表现突出,荣立个人二等功。同年11月27日,雷锋在全团授奖大会上发言;12月12日,湖南人民广播电台把这一发言录入节目库,留下一段弥足珍贵的乡情。“听着雷锋浓厚的湘音,我记录下《乡情让湘音历久弥新》,有力批驳了网上的一些造谣生事和无稽之谈。正是努力寻找、撰写一个个可信可感、可亲可敬的‘现象感’,才让一位位高大而伟岸的身影浮现在读者眼前。”欧阳辉认为,讲好历史故事,就要回应现实关切,让故事真实起来,让故事的主人公从书中站立起来,在与读者的对话中,让读者真懂真信、真学真用。

顾学让 新安旅行团纪念馆馆长

顾学让:新安旅行团——党旗下的一支劲旅

新安旅行团纪念馆馆长顾学让以《一群小好汉:在党旗下成长起来的一支劲旅》为题发表主旨演讲。“六一”儿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新安旅行团母校——新安小学的少先队员们回信,引发社会各界关注。新安旅行团究竟是一个什么团,“一群小好汉”又是谁?

“小好汉”来自于陶行知先生的评价——“人从武汉散,他在武汉干,一群小好汉,保卫大武汉”。1935年10月10日,14名身穿工装裤、打着三角团旗的新安小学学生组成了革命团体,在校长汪达之带领下,告别乡亲,踏上了宣传抗日救亡的征途。从14人到600多人,17年时间,新安旅行团走遍中国22个省市,行程5万余里,为多个地区抗战胜利奉献出自己的力量。团员们在战火中磨炼自己,成为新中国建设的排头兵。新中国成立后,新安旅行团一方面向各大学校输送学生,培养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与其他艺术团体组成了上海歌剧院,对团员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顾学让介绍,新旅成长的过程并不一帆风顺,有被国民党解散、收编的危险,周恩来知悉后亲自出面交涉,不仅使新旅变成了特约团体,同时还解决了经费问题。“皖南事变”后,在周恩来的直接指导下,新安旅行团分期分批秘密地从桂林经湛江、香港到上海,转移到苏北抗日根据地,在苏北开展了大规模的工作。在盐阜地区军民当中流传这样一种说法:“七旅、八旅、新安旅”,这就是为何称新安旅行团是“党旗下的一支劲旅”。

“1946年5月20日,毛泽东主席亲笔给新安旅行团复信;75年后的‘六一’儿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又为新安旅行团写了一封回信,这封信再一次表达了对新安旅行团的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视。”顾学让介绍,新安旅行团开创了少年儿童运动史的先河,创造了多个第一:第一支农村流动放映队,为抗日救亡宣传起到了积极作用;第一张儿童报纸《儿童生活》;召开第一次少年儿童代表大会,1942年1月,新安旅行团应陈毅、刘少奇的要求,在苏北广泛组织发动儿童团,培养儿童骨干,1945年底在盐阜地区组织召开了第一次少年儿童代表大会,草拟并通过了少年先锋队队章。

顾馆长动情地说:“在17年的战斗岁月里,新旅以独特的方式,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创造了教育史上的奇迹,为国家培养了多个第一。”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是新旅团员钱凌白研制指挥下水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瞄准镜是新旅团员王山设计的;中国敢于挑战爱因斯坦第一人、二三四代洲际导弹的设计者华棣是新旅团员;中国第一张油画《窑洞》的作者彭冰也是新旅团员……据不完全统计,新旅团员在政治、军事、科技、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杰出人才将近200人。回顾新旅的战斗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每一位新旅团员的成长史,就是把个人成长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爱国史。


(责任编辑:程艳红)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佚名,来源:中国作家网,来源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1/0710/c403994-32154159.html)





大家都在看

最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