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界纪念《讲话》发表80周年笔谈

  • 时间:2022-05-31 09:15
  • 来源:中国书法家协会
  • 作者:

   为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书法评论与文化传播专委会组织部分委员,重温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结合书法行业发展实际,撰文笔谈交流,现刊出部分文稿。

大写人民  扎根生活  讴歌时代

鄢福初

  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开启了中国文艺发展的新纪元。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等一系列重要论述和论断。

  两个《讲话》,思想闪光,一脉相承,是党领导文艺工作的经典文献。学习《讲话》精神,大写人民、扎根生活、讴歌时代,就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初心与使命。

  大写人民,传承家国情怀。人民是文艺的母亲。一切成就都归功于人民,一切荣耀都归属于人民。屈原的《离骚》、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国几千年的文艺史,就是一部歌咏人民的创造史,就是一部传承家国情怀的心灵史。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就强调,“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艺术家和学问家”。

  扎根生活,攀登文艺高峰。人民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人民。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一条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作家路遥秉持“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创作精神,写出了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成为一代代青年的励志经典。我们始终坚持不懈推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领悟人民心声,创作符合人民审美品格的文艺精品。

  讴歌时代,呼唤正大书风。时代属于人民,人民造就时代。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书风。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时代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新时代属于每一位人,当代书家要善于传承、弘扬、转化中华优秀的美育和审美传统,融入当代美育实践。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拓宽胸襟,涵养正大气象,提升人生境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新时代书法事业高质量发展。要狠抓书风艺德建设,引导广大书家坚守书法理想,用明德引领风尚,做新时代崇德尚艺的书法家,营造风清气正的书法生态。

艺术是时代之光,时代和人民需要文艺

王立翔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人民大众就是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他们“是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指明了我们文艺工作者创作的受众和服务的对象,引导文学艺术家心向人民,其重要精神在当代文艺工作中依然释放着巨大而持久的生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深刻阐述了当今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地位作用和重大使命,回答了事关文艺繁荣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文艺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他指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继承,鼓励艺术家们与时代同行,“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 反映好人民心声,跟上时代,融入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

  书法艺术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脉,书法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文艺工作者的职责,深刻领会毛泽东同志《讲话》精神,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把握好当代文艺工作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历史方位,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承担“以文化人”“以艺通心”使命,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

  艺术离不开人民的滋养,人民是艺术丰沛的源泉。书家要把小我装入人民的大我之中,洞悉生活本质,将书写的内容和情感与人民心声相呼应,与时代脉动相共振。要对书法怀有敬畏和赤诚之心,以“襟怀和学识的贯通、道德和才情的交融、人品和艺品的统一”为追求,将个人修养与社会品格要求相联系,去除浮躁风气,以正大气象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不断开创书法艺术发展新境界。书法评论与文化传播专委会要强化研讨引导,为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作品搭建更多、更好的平台,让真正“合为时”、“合为事”、承载并发展中华文化精要的优秀作品传得开、留得下。

  艺术是时代之光,时代和人民需要文艺。我们要“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以手中柔翰激活书法艺术生命力,为人民大众“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时代·生活·人民

朱培尔

  对于书法创作而言,生活、时代与人民的体现,较之其他艺术要复杂许多。书法作品即便是选对了主题,把握住正确的创作导向,在风格上能够体现正大气象,或者说你心中有着服务于大众书法审美的愿望,也未必能够创作出好的作品。所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八十周年之际,重温并深刻领会精神,对于当代书坛与书家的创作,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深入生活对于书法工作者来说决不是可有可无。书家的作品决不是简单的图解,或形式化地组织内容,或满足于应景式书写,做表面化文章。作为新时代的书法家,要把对生活的感受和对人民群众的情感,转换成具体的、有血有肉的笔墨形式,转换成能够代表时代的气象与风格。做好这几点,必须具备以下能力:

  一是格局与站位,创作必须建立在对时代的深刻把握与对当下社会的深入了解之上。生活赋予创作的灵感与激情,但“生活”决不是简单去做某个具体的事情,而是要深入体会来自人民大众的喜怒哀乐,感受鲜活的生活气息,感悟代表历史发展的思想、观念与方法,从而融会贯通到创作中。

  二是书法家不能只局限于宝塔尖式的创作。创作的目的,不只是表达自我,而是把所思所想、书法的初心与人民大众形成共鸣。这种共鸣来自对传统的领悟与把握。书法创作中的人民性,必须建立在对传统的理解和透彻把握之上,孤芳自赏、自娱自乐式的创作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所有传世的书法经典,都有着广泛的审美认同并直指人心。

  三是书法家必须在创作中强调生活、时代与人民的有机转换。真正的书法家,要把生活的感受,把大众对于自己心灵的触动,把对时代的深刻理解,融会到创作中。《兰亭序》《祭侄稿》《黄州寒食帖》之所以能够传世,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历代大师的心灵深处,有独特的艺术感受,有发自内心使不可说成为可说、使瞬间成为永恒的心灵呈现,也有让大众感受到书法艺术魅力的审美认同。

艺术创作不能钻“象牙塔”

张瑞田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了艺术作品的社会作用,这也是毛泽东同志关于文艺思想的核心内容。不过,毛泽东同志并不赞成单方面强调“社会作用”而忽略“艺术作用”的艺术作品。他说:“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毛泽东同志的讲话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承认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肯定艺术作品真善美的品性。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也讲到这一点:“吸引、引导、启迪人们必须有好的作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也必须有好的作品。所以,我们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形成‘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之势。”

  当代书法家理应为民族、国家、时代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讲的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作品。优秀的书法作品,自然有深刻的内涵,也要有精美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艺术感觉,仅仅强调一点,就不会创作出“ 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的作品。值得注意的是,当代个别书家缺乏这样的认知,要么主题先行,生硬图解社会观念,缺乏艺术形象的含蓄性、象征性,无法正确“吸引、引导、启迪人们”,自然也产生不了审美价值;要么钻所谓的艺术“象牙塔”,缺少社会关怀和良知追问,在一己的情绪世界里自娱自乐,自然创作不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最后会被读者和观众们抛弃。

在经典传承中探索创新性转化

毛羽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书法,遍及国人的日常,浸润着国人的心灵,影响广泛而深远。伴随着当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40年以来,书法热经久不衰,书法事业成果丰硕。但同时也出现入古不深、重技轻文、风格雷同等问题。一部分作者在“不破不立”的理念下,一味用力过猛,无视传统艺术的根本规律。

  笔者深感:创新离开传统,必为无源之水。

  创新一定是在植根传统的基础上展开的。传统经典不仅为我们树立了书写的典范,更重要的是其蕴含的文化内质,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集体选择的结果,它涵盖万有、纲纪群伦。

  传承书法经典,首先要让经典“活”起来,致力于书法经典融入大众生活;传播方式也要活起来,实现与数字化、信息化传播方式的融合;还要关注好“人”——一方面发挥好书坛领军人物在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方面的作用,同时关注近些年涌现出的新文艺群体,引导他们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有生力量。

  与此同时,还有部分作者食古不化,一味地重复古人,以照搬前人面目为追求。所有这些,有赖于书人审美能力的提升,铸造重塑书法批评亦不可少。

  书法植根传统的目的,不是为了再现古人书法样貌,而是在掌握创作的普遍规律之后,推动书法向前发展。那么,当代书法向前发展的突破口在哪呢?“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不断赋予书法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方式,本质上就是一种创新。

  由此,笔者进一步认识到:创作扎根现实,才能不负时代。

  要想让笔下的作品与时代产生共鸣,就需要了解社会需求,并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在与人民群众密切接触中汲取灵感。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讲到,“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老老实实做人民的学生,踏踏实实倾听人民的心声,真正站在人民的审美立场、情感立场、道德立场,契合于艺术规律,才会创作出“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

  书法人需要深入领会马克思主义美学观与历史观,贯彻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尊重历史,学好经典,放眼当下,入古出新,扎根现实,不负时代,再写华章。


(责任编辑:董方婷)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书法界纪念《讲话》发表80周年笔谈,作者:,来源:中国书法家协会,来源地址:http://www.cflac.org.cn/ys/sf/syzx/./202205/t20220530_1247328.html)





大家都在看

最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