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法国才有“印象派”吗?带你去汉堡美术馆看一看

  • 时间:2023-02-17 10:21
  • 来源:艺术中国
  • 作者:方婷

只有法国才有“印象派”吗?以国别来定义印象派是必要的吗?收藏有大量印象派作品的德国汉堡美术馆特别推出“印象派:德法相遇”年度大展,重新审视印象派这一现象级的现代主义艺术运动。

“印象派:德法相遇” 特展(IMPRESSIONISM:Franco-German Encounters)海报&现场,展馆:德国汉堡美术馆 (Hamburger Kunsthalle),展览时间:2022.10.29-2023.12.31

80余件法德两国印象派作品同场展出,不再按国家分开展示,而是并肩而立,以“肖像”、“风景”、“舞台”、“城事”和“静物”五个章节作为主题展开。这种呈现既突出了德法两国之间的差异,也彰显了二者的共同特征。马奈、雷诺阿、莫奈与马克思·利伯曼领衔的“德国印象派三巨头”相遇了,一起来看看莱茵河两岸画家的笔下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城·事 | City and Leisure

对于欧洲城镇生活来讲,19世纪后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肉眼可见的日常生活变化成为印象派着重表现的主题。莫奈画下了背景中烟囱林立的滑铁卢大桥,“德国印象派三巨头”之一的洛维斯·科林斯则留存下了汉堡港区的繁忙景象。

上图:莫奈(法国,Oscar-Claude Monet,1840-1926),“滑铁卢大桥”(Waterloo Bridge),1902;下图:洛维斯·科林斯(德国,Lovis Corinth,1858-1925),“View of the Köhlbrand”,1911

洛维斯·科林斯比莫奈小18岁,出生于“容克贵族发源地”东普鲁士地区。描绘下汉堡港区的“印象”后,科林斯接替马克斯·利伯曼成为“柏林分离派”的新任主席。几年后科林斯遭受中风,后遗症使其笔触愈发呈现出表现主义的特征。

冒着烟的烟囱是工业化进程的见证,也是经济繁荣的象征;而对中产阶级生活的描绘,则在捕捉城市生活之精神。

上图:马克思·利伯曼(德国,Max Liebermann,1847-1935),“Evening at Uhlen-horst Ferry”,1910;下图:皮埃尔·博纳尔(法国,Pierre Bonnard,1867-1947),“Lantern Procession on the Outer Alster”,1913

马克斯·利伯曼将印象派从法国带入德国,皮埃尔·博纳尔则是法国艺术社团纳比派的代表画家,几乎创作于同期的湖上泛舟图,二者有何异同?

上图:保罗·塞尚(法国,Paul Cézanne,1839-1906),“Am Quai de Bercy in Paris”,约1875/76;下图:格雷琴·沃尔威尔(德国,Gretchen Wohlwill,1878-1962),“餐馆花园”(Wirtshausgarten),1912

德国女画家格雷琴·沃尔威尔是汉堡分离派的创始成员之一,曾于1909年前后师从亨利·马蒂斯。保罗·塞尚画中巴黎港口的码头工人,下班后大概也会像格雷琴笔下的人物一样去餐馆喝几杯酒吧。

戏梦 | Staged Figure

对于印象派画家而言,舞台是灵感的源泉。歌剧、戏剧、芭蕾舞和歌舞表演之所既是他们的消遣胜地,也是艺术的新题材。

左图:德加(法国,Edgar Degas,1834-1917),“Grand Arabesque,Second Position”,青铜,1882-1895(Cast 1926);右图:罗丹(法国,Auguste Rodin,1840-1917),“Pierre de Wiessant”(群雕作品「加莱义民」中的一个人物),青铜,1885

作为社会名流的舞者和演员是备受追捧的模特,他们用极富表现力的姿态在印象派画家的作品中重生。

左上:马奈 (法国,Édouard Manet,1832-1883),“让-巴蒂斯特·福尔所扮演的哈姆雷特”(Jean-Baptiste Faure in der Oper“Hamlet”von Ambroise Thomas),1875/77;右上:马克斯·斯莱沃格特(德国,Max Slevogt,1868-1932),“The Black d'Andrade”(黑),1903;左下*:马克斯·斯莱沃格特,"The White D'Andrade"(白),1902;右下*:马克斯·斯莱沃格特,“The Red d'Andrade”(红),1912

法国著名歌剧男中音让-巴蒂斯特·福尔和葡萄牙男中音德安德拉德都是当时剧场名角中的顶流,前者是莎翁歌剧中的哈姆雷特,后者是莫扎特歌剧中的唐璜。福尔同时也是一位印象派艺术的狂热收藏家,光是马奈的作品就收藏有60余幅。德安德拉德则与“德国印象派三巨头”之一的马克斯·斯莱沃格特是挚交好友,马克斯·斯莱沃格特以德安德拉德为主角创作的“红白黑”肖像系列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左图:马奈 (法国,Édouard Manet,1832-1883),“娜娜”(Nana),1877;右图:洛维斯·科林斯(德国,Lovis Corinth,1858-1925),“梳妆台前的夏洛特”(Charlotte Corinth am Frisiertisch),1911

“戏”并不局限于舞台,非专业演员也能于日常“登台表演”。在家中、在沙龙,在市中心的广场,在咖啡馆或是公园……没普通人(尤其是上流社会的成员)也能彰显存在感,并享受那些落在自己身上的目光。

带有异国风情的动物亦成为追光灯下的焦点。

上图:欧仁·德拉克罗瓦 (法国,Eugène Delacroix,1798-1863),“虎与蛇”,约1854;下图:马克斯•斯莱沃格特(德国,Max Slevogt,1868-1932),“ 丛林猛虎”(Tiger in the Jungle),1917

在新落成的动物园中,心潮澎湃的游客头一次见到巨大的海象或是张牙舞爪的老虎,这足以令人脊背发凉——让它们出现在画中,这足以使人身临其境地再次体验狂野之感,而且不会发生任何危险。




(责任编辑:方婷)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只有法国才有“印象派”吗?带你去汉堡美术馆看一看(上),作者:李莞潸,来源:艺术中国,来源地址:http://art.china.cn/txt/2023-02/16/content_42261471.htm)





大家都在看

最新资源